随想
- 主动出击,主动面对变化,总是比被动接受更好
- 提升组织运转效率,是team leader的一个重要任务
- 开发效率就是生产力!
- 模式写的一溜一溜的代码,可读性一定好?极大的增加了心智负担。
- 所有的拆分都在做一件事情:我们处理不了太大的,所以切割成n个小的来处理。比如微服务、数据库拆表、模块化代码
- 契约精神是多么的重要
- 碰到一个新事物,总是应该去去想一想,它能用来干嘛,有没有相关产业。这样就不至于会错过太多
- Python + MongoDB = 灾难
- 其实非GC语言,就是把一次性GC均摊到多处,从而避免了STW带来的负面影响
- 虚拟机图形界面卡,最终发现是显存给小了的缘故,4k屏,64M不够用.给了256M,搞定
- 要不断的突破自我,尝试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理解和质疑问题
- 现金等价物不等于现金,现金才是现金
- 安全边际,多么重要的一个概念。做很多事情的时候,考虑好安全边际,就可以抵御很大一部分风险。
- 不要偏执的相信某个信仰,如果一定要的话,这个信仰最好是现实。能用数学论证的。
- 如果去网上发帖的话,最好不要看评论。因为喷子太多了,看多了影响心情
- ufw真香
- 代码有单测,也还得肉测一次。总会有漏掉的地方
- 中国人对买房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热情
- 手头握有现金以应对黑天鹅,是非常重要的
- 微服务的缺点在于,错误处理的数量随微服务数量和错误数量的乘积上升
- 操作系统的两个重要抽象:进程和文件。
- 数据库优化可以往两个方向考虑:尽可能利用索引;减少(传输、查询的)数据量
- 精品总是少数
- 开发者要被同质不同样的东西玩坏了。比如ci,我们有Jenkins,Gitlab CI,CircleCI,GitHub Actions等等。。。
- 这个春节,看尽了人性
- 知其然,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
-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呀,所以请学会系统性思考,而不是一股脑的往一个极端冲。凡事不仅仅是有好的和坏的一面,他们不是对立的,如果要说的话,更像是一个球面。有好的一面,有坏的一面,有稍好的一面,有稍坏的一面,按照“度”分为n个面。
- 读了一本书叫做《心流》,讲的是一种精神状态。当你进入这种状态时,对时间的流逝没有感觉,全身心的投入其中。当你对一些事情感觉到无聊的时候,不妨看看这个理论,并且尝试去调整一下看是否能够重新将自己match到能够产生心流的那个层次。
- 选择久经考验的技术栈
- 很大一部分工作,说穿了其实是倒腾字符串,倒腾来,倒腾去,转换来,转换去
- 重构的时候单测的优越性就出来了
- 好的性能是一种优秀的用户体验
- 对于现在的推荐系统,我只想说一句:你似不似傻。很多时候,我就是突然心血来潮,搜一个问题去看看。结果呢,之后的内容全都是与此相关的。
- Python吃内存确实有点猛啊
- 大概是我的心态老了。不想折腾ArchLinux了。换Debian!全换!一个不留!只想电脑好好的为我工作,不想每天去照顾了。软件旧点就旧点,反正想要新的可以用snap。回头想想,都用了6年ArchLinux了。
- k8s扩容确实很方便
- 有时候也羡慕朋友加班加出来的高薪,但是这种想法必须克制,可以羡慕着玩儿,但是决不能羡慕然后去做。这几年,我拥有的自我时间是无价的,未来也是。
- 很多产品,从技术上来说,一点也不难。关键,你得发现这个需求
- 现实世界是,技术往往是不受重视的。对于老板来说,只要做出来了,也不管你背后是啥样。
- 把基础服务抽出来,以后就可以复用了。但是这对抽象能力就有点要求了
- 当不得不去对接垃圾系统的时候,只想拿个板砖打人
- 前端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太快了,能不能入坑还需要仔细考虑一下
- Dart这个语言啊……设计的真是有点复杂,一堆关键字和操作符,哪有那么多脑容量来记这些
- 抽象的代价就是细节的丢失,所以更难理解了
- 不知道为啥最近似乎进入了怀旧模式,想起大一刚玩Linux那时候,内核还是3.x
- 神机程序员都创造了两个以上的神物:Unix和C,Linux和git。。。等等
- 把swap关了,快多了
- 偶然看到文章里写一句脏话,只感觉,嗯,不行,不行呐
- 微服务还没火完,现在开始火单体(换了个名字叫monorepo)。我的看法还是,应当以大功能为维度拆项目,比如A app和B app,可以拆开来,比如一些基础的通用的可以拆开来例如推送、短信等。剩下的还是在一起比较好。还记得以前面试的时候,面试官说我的拆分粒度太粗了,他们要以函数为粒度拆微服务,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好么
- 技术创新和能否推广是两回事呀。lxc/jail和docker,后者人尽皆知,前者知道的人就不到了。
- 编程真是一件需要细心的活儿,因为要在各种不可靠的条件下做出可靠的东西。当然,也没有说的那么严重,一般好的团队里,还是相对比较可靠的。遇到差的那就,自求多福吧。不过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,防御性编程的度还是要放高一点。
- go的mysql有时区的坑呀
- 国内的计算机技术仍然是被国外牵着鼻子走,大数据?云计算?人工智能?嗯
- 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真快,嗖的一下,过去了
- 不能以单一维度判断价值,有些东西的价值是当下的,有些东西的价值是未来的
- 本想自己搭聊天、网盘等等服务,but,维护起来也太麻烦了吧,还是用slack和syncthing吧
- 一名资深的运维同事告诉我k8s的两大好处,节省资源、稳定。我很奇怪,为什么稳定?原因是,以前很多程序都不是Docker化的,很多都是手工部署,因此经常出问题。哦,好吧,原来如此。
- 凡事不要走极端,如果你坚持认为A是好的,不妨放下执念,思考一下A的对立面B是否也有什么好,通常最好的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是你能结合A和B的好处而规避他们的坏处
- 磨刀不误砍柴工,道理大家都知道,有多少人做到了?举个例子,Flask我用过几年了,但是我没有好好的完整看一遍文档。
- 人类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执念,例如xxx比xxx好诸如此类。还是多读点书,扩大知识面吧,当你把把两个极端融合起来的时候,就是真正理解的时候。
- FreeBSD也很好用啊,可惜现在好像很少人用了
- 越是学习计算机的知识,就越发现,原来其中隐含的模式都是通用的,大家换了一层皮,再来一次 :)
- 文档的作用:如果一件事情只做一次,那么文档似乎不太重要。如果这件事情需要做很多次,那么文档就可以减少重复。
- 线下消费,消的就是价格的不充分竞争。线上价格一目了然,线下有几个人会货比三家呢?
- MySQL的explain也不能全信,这不,就遇到一个使用索引之后,实际查询时间更短了,但是explain结果却更差的情况
- 基建和互联网思维有点像,免费提供一个平台,大家都喜欢免费的东西,于是就吸引了群体,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,由此促进了消费
- 计算机发展了好几十年,现在仍然在飞速发展,技术一代又一代的更新替换。可以说得上是,你永远都学不完。
- 由于各类(日常)食品都有不安全的时候,所以正确的方式是轮换着来,这样最少不会因为过量食用某种食物而中毒
- 商业公司为什么要耗费人力资源去制定协议和主导开源软件呢?因为这意味着话语权,自己是龙头,就可以碾压对手
-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讲价?因为网购和大超市购物多了,习惯了按标价去买
- 被ban的IP居然会放出来
- 2019苹果发布会结束了,感觉没啥看头
- 每一个公司都有它的文化,文化吸引人留下,留下的人强化/弱化已有的文化。
- 要注意有些事情是会打击团队士气的,例如长时间没有成果,不断重组等等,避免去做这些
- 《原则》里面说到“可信度加权”,的确是这样,有些人说话做事就是不靠谱,所以要降低他们的可信度,而靠谱的人,则要更信一些
- 大公司的弊端是形式化过于严重,论证得过于细节,不过我需要向论证细节化稍微偏一点
- 也许是出于对自身饭碗的安全性考量,大多数并不敢反馈意见和指出不正确的做法,再加上碰上不好的leader时容易枪打出头鸟,所以很多人都趋于保守,毕竟这才是最安全的
- 凡事还是要自己思考一遍,不能盲目相信啊
- 兼容性真是好重要啊,快要被不兼容的依赖搞死了
- 不想看书的时候,就休息一会儿,休息了一会儿还是不想看的话,就强行看下去,很快就又进入了状态
- 现在的推荐系统都是智障推荐,点开来看一个,接下来就全都是这样的。问题是我只想看这一个,不想看更多同样的。或许是时候回归到时间线模式了。
- 博客用Go重写,相比Python,内存占用为原来的1/8,速度也提升了几倍😂
- 成功案例往往进行了总结和提取,因此丢失了大量的细节,所以看上去很有道理,但是却不具备实践参考意义。授人以渔,还要给个demo才学的会怎么用渔啊
- 数据结构到用时方恨少!
- 唯一不会变化的,就是变化本身
- 似乎现实情况下,很多程序都不是必要的。。。而他们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给自己堆KPI。。。
- 目前见过的所有公司的代码,都不咋地。但那又如何呢?技术的确是为业务服务的。作为技术人当然想代码精湛,美轮美奂。但是商业世界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技术人来雕琢。换个角度,为什么就一定要把自己框定在写代码这个框子里呢?
- 技术上,上层的东西变呀变呀变呀,底层的东西坚如磐石;工作上,底层的人变呀变呀变呀,上层的人坚如磐石。
- 技术是为商业服务的,不要为技术而技术。跳出这个层次的视角之后,感觉豁然开朗。
- (可能由于历史兼容原因)UNIX的一些部分还是挺乱七八糟的,比如信号
- 文档和测试真的非常重要
- 做事情要有始有终。
- 现在的推荐系统真是无聊,点开看一个,就会不断的给你推荐同类问题。起初看起来很有意思,但是看久了之后,真是大写的无聊。还是回归到淳朴的按时间展示比较好。
- 很多人,很多事情,都是要到了那个地步或者境地,才能真正的理解。
- 似乎绝大多数人都笃信自己就是正确的?不过也对,如果自己都不认为是正确的,那怎么会去做呢。。。欣赏这些不同的“笃信”是一件有趣的事情
- 出现一片新的领域时,最开始是跑马圈地,表现为激烈竞争,市场混战;此后是瓜分天下,各自为政。前者混乱不堪,大家都不赚钱,后者韭菜已经圈起来了,就可以收割了。投资如此,技术也是如此。
- 命名的确很难,不能太长,也不能太短
- 学东西应该学有悠久历史并且不朽的;占领领域应该占领新的,无竞争的领域
- 闲不住爱折腾也许是一个很优秀的特质也说不定
- 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是简单的一层一层组合起来的,例如软件,图像等等
- 原本我很绝望,因为似乎所有该有的互联网服务,都有了。但是仔细想来,并不是如此。限制我的是我的观察力,努力发掘,总有适合你的细分市场。
- 所有老板都觉得自己很牛逼,指点江山。将来我也是
- 媒体大都在跟随潮流放屁,因此,如果听到他们吹得天花乱坠,一定要自己深入去探个底。时间总是会证明一切。
- 技术上,追涨杀跌(狂热追新)也是大忌
- UGC的产品是很难做的(典型例子例如论坛),想要高质量,那就得小而美,想要活跃度,那就意味着水军入驻
- 抽象的好处是灵活,抽象的坏处是可能太灵活。
- 货币贬值真可怕,财富随着贬值化为乌有。解决方案:1,转成更抗通胀的货币;2,转成不动产
- 被潮流或者新趋势打败的市场并不是消失了,而是变成了非主流市场,它仍然存在(例如诺基亚老年机,仍然有很多老人无法理解智能机的使用),或者是等待更好的商家把它盘活(例如线下的书店、衣帽店、商店)
- 商业的本质就是卖资源,你有别人没有,就能拦路收一笔,比如App Store
- 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,但还是要把上面的沙子主动拨开
- 正如所有的计算机问题都可以增加一个中间件来解决。所有的系统都可以加上一个管理系统(比如k8s虽然有dashboard,还可以做一个k8s集群管理系统)。
- 最近一段时间,光顾着写代码看书,却忘记了思考和反思。这是极度错误的,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
- 💰有两种,一种是当下的,一种是未来的。所以做选择的时候,要合理的权衡两者,如果产生了冲突,优先保护未来的💰,也算是一种是未来的投资
- 万全之策是有的,只是需要死磕到底,才能找到。鱼与熊掌可以兼得。
- 《学会提问》里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: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。海绵式思维无所不吸收但是不思考,不辩证。淘金式则会进行思辨。
- 会编程还是好,很多事情都可以写代码来解决,这就是自动化的魅力所在,可以偷懒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