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打开心智》

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,总是会遇到各种事情,让人烦恼让人忧愁,当然也有开心和惊喜。我们的心智模型决定了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 反应和处理方式。

作者首先讲到大脑的几个特征:

  • 节能:大脑总是尽量选择不用思考的那条路,怎么节能怎么来
  • 稳定:大脑总是想要稳定,而不是面对风险
  • 预测:大脑会尝试去预测,而不是实时描绘现实
  • 反馈:大脑会奖励我们的一些行为,但并所有行为都是好的,例如吃甜食

当然,我没有仔细去考证这些观点,同时作者是研究心理学而非脑科学。这一节可以粗略看看。

接着,作者介绍了如何掌控情绪:情绪其实是大脑对于突发的外部情况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。处理情绪的最好方式,就是把情绪当作 一个报警器,然后告诉自己也是告诉自己的情绪:好了,我知道了,你退下吧。然后我们再理性的去考虑应对方式,而不是任由情绪 牵着我们走。

作者接下来介绍了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,这也是我一直使用的一种方式:大事化小,各个击破。我们可以把一个看起来完不成的 任务,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,每个目标都属于不是特别难,但又需要努努力才能够得着的目标,这样每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时, 就会自发的觉得,嗯,我真棒,从而产生自信,继续推动我们完成下一个小目标。如果目标设置的太大,我们难以完成,很容易让人 沮丧,而太简单的目标,又会导致我们觉得无聊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,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时,需要避免掉入一个“计数器”陷阱,也就是每次我们给自己设置目标 时,过度的关注在数字和如何量化结果上,例如给自己设置的目标是2023年必须要写60篇博客,看完20本书。这样容易导致我们的行动 不再专注于过程,而是过分关注在结果上,从而会导致舍本逐末:看20本书,真的做到了阅读和思考吗?快速翻阅也算是读完了吗? 如果这本书没有兴趣读,随手翻完也算吗?这就与我们最开始的目标相左了。阅读本身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认知,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 碰撞与交流。读书等于读到了作者的观点,我们面对一件事情,也会有自己的观点,如果是我们面临这种问题,会是怎样的想法和做法, 为什么作者是这样想的和做的呢?只有产生了思想的碰撞或者共鸣,才真正算是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,才达到了阅读的意义。走马观花, 又何必浪费这个时间呢?

此外我们做一个相对较大的目标时,很容易遇到这么一种情况:畏难。总是事情还没开始做,就开始想到了各种可怕的后果。对此我与 作者的观点一致:试试再说。古时候人们很容易遇到各种威胁,所以有一个万全之策实际上是保命的。但是现代社会,大部分工作上和 生活上的事情,都不会威胁到生命。我们完全可以试试再说,不要怕,不要等到准备好了,才去行动,这样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错过了 机会。

当然,有这么一些情况是例外的,那就是和生命安全有关系的事情,必须要思虑周全之后,做好预案再去行动。例如,要上高速之前, 应该规划好大致的路线,以及准备好对应的食物和水,行驶时走中间道路,总是保持车距等。与生命有关的事情,我认为还是需要 思虑周全。

第五章,作者讲到了如何高效学习,第六章,作者讲到了深度思考。对于高效学习,我的观点是,学习和思考是共生的,阅读是为了 研究作者的思路与逻辑,从而引发自己的观点和思考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学会学习。观察自己是如何学习的,我称之为 “元认知”。达成一个目标的途径可能有很多,每个人都会不一样,并非每一条都适合自己,要测试并观察自己适合哪种学习方式,以 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,不断的去探索和改进。

在我小的时候,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学会了观察自己是如何学习运动技能的:我在练习绕腰上篮的时候,总是无法成功,但是休息了 几天之后,我却直接成功做到了这个动作。因此,我对自己的一个猜想是,我学习这些动作时,当时可能无法一次性协调流畅的做 出来,但是给自己一些时间放松,过几天再来试试看。后来我把这些规律多次用到其他动作的学习、练习中,发现确实有这个规律。 这让我明白了,我不是体育运动上的“天才”,并且我要坦然接受这一点。但好在我也不是笨蛋,多练习几次,休息几天,再练我就 大概率能成功。

对于学习,从小到大我都是很调皮的学生,总是安静不下来,真正进入学习状态,是大学开始的。如何学习呢?作者是这样说的, 把知识从点,串成线,把线串成面,最后在大脑里存储下知识的索引。作者讲了他的一套方法论。但是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,我个人 的方法论,就是:

  • 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最开始的几年,我大量学习了编程知识,但是除了学会如何使用,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它是如何实现的, 为此我看过不少项目的底层源码和源码剖析,最终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
  • 练习:书上的代码,都亲自敲一遍,有报错及时解决,正是通过这些错误,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

最后,作者讲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。对于这个话题,让我想起了刘擎的《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,起初这是我的朋友推荐给我的, 那段时间我很迷茫,搞不懂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,在这个世界上做这些事情,意义到底是什么?差点把自己都想魔怔了。朋友推荐 我去听刘擎老师的这门课,起初我还搞不懂,这不是叫做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吗?跟人生意义有什么关系。但我还是去听了这个课程, 刘擎老师从西方近代的哲学家讲起,最后引入了一个结论:人生没有什么意义,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。

没错,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,我们可能会觉得,人从出生起,读书、工作、结婚、养育小孩、老去、死去。似乎是一个一个固定的循环, 但是,并不是这样的,这只是现代社会给我们安排的一个一个的任务。仔细想来,如果可以抛下所有的世俗,我们是自由的, 就像山里的小鸟一样,就像大河里的鱼儿一样,我们是自由的,我们的人生,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目标要去完成。

想要过成什么样的人生,完全是我们自己来决定的:想要物欲横流,那就努力去赚钱;想要平静祥和,那就清心寡欲;又或者,可以 清心寡欲的物欲横流,这都是我们自己定的。那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目标,从而不会让自己迷茫呢?很久以前,我们是不需要考虑这个 问题的,因为会有宗教、宗族,很多人都自动的找到了这个目标,而现在,需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。我和作者的想法再次一致:多尝试, 找到你感兴趣的那个事情,并且为之付出。付出的过程会给你更多的反馈,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
很多人问我大学选专业,我都是这么回答的:选你感兴趣的一些,然后选比较赚钱的那个。学习和工作的年限长达几十年之久,如果是从事 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,那得多无聊呀。

书里讲的内容,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,很多观点上,我都与作者有共鸣,当然,作者的文笔要比我好太多,能够以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 出来,而我俨然像个大老粗,知道怎么干活却不知道怎么表述,哈哈,这也是值得学习的一点。最重要的,其实是,每一个读者(包括 我自己),都要学会探索自己,理解自己,与自己和解,然后与自己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,一起去做,去克服,去尝试,然后,过好 这一个唯一的,精彩的人生!


更多文章
  • Go设计模式:简单工厂模式
  • 把USB设备穿透给虚拟机里的系统
  • debug故事之:事务让生活更美好
  • Go设计模式:模板模式
  • Go设计模式:适配器模式
  • Go设计模式:Iterator
  • glusterfs 笔记
  • 用peewee代替SQLAlchemy
  • Go的slice工作机制
  • Linux系统迁移记录(从HDD到SSD)
  • Redis是如何工作的?
  • virsh自动关闭windows虚拟机
  • Golang sort源码阅读
  • 分治的思维方式
  • Debian 使用NetworkManager之后networking.service崩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