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业务中的确很少用到栈这个数据结构。但是实际上,代码中无处不是栈,为什么?因为函数调用就是通过栈来实现的。

首先我们来看看栈是怎样一种结构。维基百科上这样定义:

In computer science, a stack is an abstract data type that serves as a collection of elements, with two principal operations:

    push, which adds an element to the collection, and
    pop, which removes the most recently added element that was not yet removed.

The order in which elements come off a stack gives rise to its alternative name, LIFO (last in, first out).

也就是说,栈有这样的特性:

  • 栈有两个操作,一个是push,即把数据压入该数据结构;另一个是pop,即从该数据结构中弹出一个数据
  • 每次执行pop操作时,得到的总是该数据结构中最后进入的一个数据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操作,那么会是这样的:

  • push 1。栈中的数据是 1,没有数据返回。
  • push 2。栈中的数据是 1, 2,没有数据返回。
  • push 3。栈中的数据是 1, 2, 3,没有数据返回。
  • pop。栈中的数据是 1, 2,返回的数据是3。
  • pop。栈中的数据是 1,返回的数据是2。

栈的实际使用

上面我们说到,栈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函数调用。我们来看看函数调用是怎么通过栈来实现的。有以下代码:

def inner(foo):
    print("进入inner函数")
    print("离开inner函数")


def outter(bar):
    print("进入outter函数")
    inner(bar)
    print("离开outter函数")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outter("hey")

我们来看看调用结果:

$ python stack.py
进入outter函数
进入inner函数
离开inner函数
离开outter函数

一个典型的函数调用过程,就是把函数调用之后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压入栈中(例如此处outter中调用inner之后的地址),然后将要 调用的函数压入栈中,随后将(部分)参数压入栈中,然后把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改为所调用的函数的地址,当这个函数执行完成之后, 便会找到此前所保存的返回地址,再接着执行原本函数中的代码。

总结

这一篇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栈的基本属性,然后模拟了一个栈的执行,接着我们了解了栈这个数据结构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,那就是函数调用。


参考资料:


更多文章
  • Android SwipeRefreshLayout左右滑动冲突的解决
  • Android调用gRPC的两个小工具函数
  • Android上结合kotlin使用coroutine
  • gRPC错误处理
  • Java collection的结构
  • 为啥Redis使用pipelining会更快?
  • 通过阳台种菜实现蔬菜自由
  • 从GORM里学习到的panic处理方式
  • Go使用闭包简化数据库操作代码
  • TCMalloc设计文档学习
  • Flask和requests做一个简单的请求代理
  • Linux常用命令(四):xargs
  • Linux常用命令(二):htop
  • Linux常用命令(三):watch
  • Linux常用命令(一):netc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