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设计模式:适配器模式

我买过一个港版的手机,香港的插座和大陆不一样,电压也不一样,因此为了充电,我还买了一个转换头,这个转换头,就是起的 适配器的使用。

原本,大陆插座是两个孔的;而香港的是三个孔,也就是说我手机是没有办法充电的。但是通过转换头之后,转换头插入大陆插座, 而它自身提供一个三孔插座可以让香港的充电头插入,完成了适配的工作。

编程中也有类似的操作,应用的最多的莫过于代码/接口升级,而又需要保证老接口的兼容性,这个时候,为了让老接口继续工作, 我们需要提供一个中间层,让老接口对外的接口不变,但实际上代码却调用了新代码。

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有一个老项目,他提供如下接口:

package main

import (
	"fmt"
)

func printName(firstName, secondName string) {
	fmt.Printf("firstName is %s, secondName is %s\n", firstName, secondName)
}

func main() {
	printName("Jiajun", "Huang")
}

看其中的 printName 函数的签名 (firstName, secondName string),打印结果就是:

$ go build && ./test 
firstName is Jiajun, secondName is Huang

但是不巧的是,这个项目现在被山西煤老板1一个亿收购了,煤老板是中国人,我们和外国人的名字不同之处,在于他们的名字在前, 姓氏在后,我们是姓氏在前,名字在后,所以老板使用这套系统的时候很不开心:

$ go build && ./test 
firstName is 三, secondName is 张

怎么叫三张呢?应该叫张三才对!因此我们需要把接口换一下,伟大的架构师决定重构!毕竟老板特别生气,但是老系统还有很多 老外的资料在跑,虽然所有中国人都用中国人的输出方式,但是还是希望不要把老外的也统一过来,要不然客户又要生气了。

所以架构师决定,用一个新的函数来替代以前的这个 printName,并且能够实现,中国人用中国人的方式打印,外国人用外国人的, 并且要提供扩展性:

package main

import (
	"fmt"
)

func isChinese(string) bool {
	// 略
	return true
}

func isEnglish(string) bool {
	// 略
	return true
}

func printEnglishName(firstName, secondName string) {
	fmt.Printf("firstName is %s, secondName is %s\n", firstName, secondName)
}

func printChineseName(familyName, name string) {
	fmt.Printf("姓: %s,名: %s", familyName, name)
}

func printName(familyName, name string) {
	if isChinese(familyName) {
		printEnglishName(name, familyName)
	} else if isEnglish(familyName) {
		printChineseName(familyName, name)
	} else {
		fmt.Println("暂不支持/Not support yet")
	}
}

func main() {
	// 略
}

如此,便成功的实现老板的需求,并且可以遇见,下次项目再被法国人一亿欧元买回去的时候,他们仍然可以愉快的使用这个系统。

这就是适配器的作用,对接多个端,如果你想不起什么是适配器的话,想象一下我的港版手机就知道了 :)


更多文章
  • Redis源码阅读:key是怎么过期的
  • Redis源码阅读:执行命令
  • Redis源码阅读:启动过程
  • WAL(Write-ahead logging)的套路
  • 搞定CORS问题
  • 如何定位程序问题所在
  • 设计一个IM归档系统
  • logrotate read only filesystem问题
  • Golang GIN写单测时,愉快的使用返回值
  • Python Queue源码分析
  • Go里优雅的使用全局配置
  • Golang sync.Map源码分析
  • Android滑动时隐藏FAB
  • Python中用tuple作为key
  • 一些常用的算法思维